火狐体育官方版专注于废气处理行业,分析各行业废气污染因子,解决工业废气治理难题,让废气达标排放,通过环评!
  咨询电话:13828700816

火狐体育平台/pp管

俞文正:积“絮”力量只为源头净水来

来源:火狐体育平台/pp管    发布时间:2024-10-28 06:48:28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俞文正有一个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主页的背景图里,瀑布奔腾而下,汇聚成蓝色的河流。

  除与科研有关的内容外,在该网站出现最多的,便是俞文正学生取得的“成就”——论文被重要期刊接收、获得科研基金资助、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等。在每个“成就”页面下方,都附有他写的祝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自2010年博士毕业以来,俞文正一直从事饮用水净化工艺的反应机理和创新技术探讨研究,在絮凝机理、膜污染控制以及有机物绿色降解研究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近日,2021年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单公布,俞文正的项目《微量胞外聚合物促进絮凝提高纳滤膜抗污染机制研究》位列其中。

  在由电脑、大书柜、小白板、书桌和沙发组成的办公室里,科技日报记者见到了俞文正。他穿着西装和衬衣,说话语速偏快,讲起专业内容滔滔不绝。

  “我研究絮凝和膜也有十几年了。”俞文正和记者说,确定这个研究方向还得从一次奇遇说起。

  2005年,俞文正被保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博连读,师从我国著名水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次年夏天,在李圭白的安排下,俞文正来到青岛理工大学帮忙筹建实验室。工作之余,俞文正在实验室发现了一个絮凝搅拌仪,于是他想用其进行絮凝界知名学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格雷戈里(John Gregory)在某次讲座上提到的絮凝实验。结果,他发现再次搅拌后水竟然更加清澈了。

  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俞文正在实验室角落找到了由约翰·格雷戈里发明的一台仪器。于是,他打算“用一用”这台利用率不高的仪器,并计划将自己的“意外发现”写成英文论文。

  俞文正随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导师李圭白。“李老师非常开明,很支持我的想法。要知道,当时整个团队只有我搞絮凝研究。”俞文正回忆道。

  后来,俞文正撰写的论文对约翰·格雷戈里的絮凝理论进行了修正,成为絮凝领域的“经典”文章。凭借此文,俞文正在读博期间被选派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联合培养一年,导师正是约翰·格雷戈里。

  俞文正还记得,约翰·格雷戈里告诉他:“我做实验时没能用搅拌桨做出很好的成果,你能做出这个成果非常好。”说完这句话,约翰·格雷戈里又使劲看了看俞文正的论文,叹了口气、没再说话。

  俞文正跟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的管理员大爷“交情深厚”。管理员大爷知道俞文正天天都会在实验室待到很晚,每到关门落锁时,总是先催促其他人离开实验室。

  “大爷人很好,让我最后一个走。”俞文正回忆道,他当时白天得去工厂建设水处理装置,只有晚上才能回学校做絮凝相关实验。

  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那一年,俞文正共发表了8篇SCI论文。每天早上9点到夜晚凌晨1点或2点,俞文正都在实验室工作,周六周日也不休息。

  他几乎没什么娱乐活动,甚至“不感觉自己需要娱乐”。他要抓紧一切时间,因为有好多“科研点子”还没有实现。

  “我和留学期间的国外导师每周至少一起吃一顿饭,主要聊科研问题。通过交流,我们想出了很多好点子。在交流过程中,他传授给我不少研究经验。”俞文正回忆道。

  博士毕业后,俞文正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的团队担任助理研究员。借助这一高水平平台,俞文正学到了科研、工程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2012年底,俞文正成功申请到欧盟第七框架下的玛丽·居里国际引进学者基金。2013年,他再次来到英国,去往帝国理工学院开展科研工作,合作导师为时任该校环境工程系主任的尼格尔·格雷厄姆(Nigel Graham)。

  俞文正延续了他的工作时刻表,甚至“变本加厉”——他要求合作导师在两周内必须改完论文。

  “我给自己定了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目标,做出论文成果就给教授修改,让他必须在两周内批改完。”俞文正说。

  然而,外国教授的工作节奏正常情况下不会如此紧张,这样的要求让尼格尔·格雷厄姆有点儿“吃不消”。这位教授向俞文正抱怨,但俞文正反过来“激励”他:“想想你当年就差一票评上(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你要加油!”

  后来,尼格尔·格雷厄姆适应了这个节奏,并合作至今。直到现在,俞文正在英国合作过的老师都会让他推荐适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因为他们“很信任俞文正”。

  读小学一年级时,俞文正有一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家后,俞文正对母亲说:“妈妈,你生了个笨蛋儿子!”俞母只是笑了笑,没有说线点就叫俞文正起床背书。

  “我母亲以身作则,起得比我还早。我受她的影响很大,也养成了早起、制定目标并一定要实现目标的习惯。”俞文正说,在本科期间,他就下定决心要攻读博士学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环境科学,尤其是给水排水工程、饮用水净化工艺,并不是热门专业。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俞文正已经坚持了很久。

  “硕博连读阶段,我曾有过一段郁闷期,那时长期没有成果。但我是很要强的人,坚信付出总会有回报。”俞文正说。同行者一个接一个转行离开,曾经一起站在起跑线的同伴也放慢了节奏,只有他还在奔跑。

  小时候,俞文正经常在河里嬉戏玩耍,家里每天喝的水也从河里来。彼时,俞文正常想,那条小河流向何方、河水是否足够干净。

  尽管上大学后他离开了家乡,但家门口的那条小河一直“流淌”在俞文正的记忆深处。

  “到武汉上大学后,我第一次看见了波澜壮阔的长江,发现长江水其实很浑浊。武汉饮用水水源主要为长江和汉江,我常想以长江为饮用水水源的自来水要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达标。离家后,我也常听说家乡患某种慢性病的人逐年增加,这是否与日常饮用水的水质有一定关联?”俞文正说。

  为了解决萦绕在心中的科学问题,俞文正上下求索,在国外也热情参加和水质相关的前沿课题研究。很多世界知名大学曾向俞文正抛来橄榄枝,但他还是选回国,积极做出响应“建设青山绿水”的号召。

  俞文正认为,回国是最正确的选择。“我们的祖国整体的饮用水质量正在逐步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的水质差距正不断缩小。”俞文正介绍道,将饮用水水质与医疗健康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未来他的科研工作将朝此迈进。

  “科研需要成果的激励。如果成果能为老百姓谋福利,能与政府决策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起来,这个激励对我而言是巨大的。我要抓紧时间、努力用最少的经费做出最好的成果,并将其回馈国家。”俞文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