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云南省总工会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推荐评选2022年云南省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的通知》要求,云南省五一劳动奖和云南省工人先锋号推荐对象已经产生,现予以公示,公示接受社会广泛监督,凡对公示名单中任何单位和人员有异议,请于登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2022年4月12日至18日)向红河州总工会实名反映,举报电线。
(一)云南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率先引进优质稻谷品种“云恢290”在当地推广种植,创建稻米加工公司。多年来公司与村、合作社、种植户签订每公斤5-10元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协议,免费给农户发放种子和有机肥,以高于市场价的10%向农户收购稻谷,产品销售完再给予600元/吨的奖励,累计奖励种植户100余万元。每年免费开展技术培养和训练,共培训100余期10000余人次。建成特色高效优质稻核心示范基地1000亩,完成了25000亩无公害优质稻种植产地认证,带动开远5600多农户推广种植6.5万亩,带动2000多人就业,农民增收1.5亿元。带动开远周边县市农户种植优质稻谷20多万亩,增收6.15亿元,推动全州优质稻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公司李文祥先后荣获红河州劳动模范、云南省委联系专家等荣誉;公司先后荣获红河州五一劳动奖状、省级重点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等称号;“云恢290”香软米通过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荣获云南六大名米和云南名牌农产品,“卧龙谷”和“滇燕”获省著名商标。公司积极承担云南软米品质特性研究、全低温调质强化工艺等课题研究、转化和运用,为粮食安全稳定、为全州以及全省优质稻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云南乍甸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云南省唯一一家全产业链发展的本土乳品企业,云南地区主要的鲜奶和学生奶加工基地。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饲草种植、良种奶牛养殖、乳制品科研、加工、销售三大块相辅相成的产业体系,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21年出售的收益实现50630万元,连续3年保持10%以上增长,是红河州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荣获学生营养改善贡献企业、云南省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云南省百户优强非公有制企业、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云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单位、云南老字号、红河州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殊荣。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的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以扶智为核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努力作贡献,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2286人,2019年累计支付扶贫资金2771.45万元,2020年累计支付扶贫资金2974.4万元,评为红河州2020年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坚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全面落实“六保六稳”工作,切实做到“保证员工工资发放,保证收购农户牛奶及收购价格、保持产品价格稳定,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市场供给,保障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守住民生底线。同时,多次为日夜奋战的广大医务、警务人员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捐赠纯牛奶产品,价值43.7万元;全体党员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踊跃捐款2950元。乍甸乳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匠心和初心。
(三)红河天第绿色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6月,专注绿色食品二十二年,是专门从事绿色农产品开发、加工销售、进出口业务为一体的民营科技型农产品加工公司。近5年来红河天第绿色产业有限公司业绩突出,企业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以及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和创造企业规模效益,在云南省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体系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重点抓好产品安全关键点的控制和制度规范的建设,建立红河天第公司产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质量授权人制度,做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明确了公司对产品质量安全承担主体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是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公司产品质量安全总监,公司一直把“加工精品、创造品牌、引领未来”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贯彻“顾客的需要和百分之百的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的质量方针,追求“产品直通率99.5%,开箱合格率100%”的质量。五年来公司成功注册了7个商标品牌,公司获得技术专利9项。经过二十二年的发展,红河天第绿色产业有限公司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了有较完善的经营管理机构,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健全,财务管理规范,资产状况良好,不欠税,不欠员工工资和农民原料款。红河天第公司从一个产品单一的小厂发展成为出口脱水蔬菜食品、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健康食品、休闲旅游食品的综合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国家级“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企业”,“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省级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云南省农产品加工行业内打造了一定知名度,拥有一席之地。
(一)向炳成,男,汉族,1968年7月生,党员,现任建水县贝山陶庄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2009年以来,他先后荣获了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滇菜工艺器皿设计名师、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南省餐饮陶瓷工艺大师、云南省突出贡献专业方面技术人才、云南省第三届“拔尖乡土人才”、红河州劳动模范和云南省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多年来,向炳成心系紫陶发展,努力传承非遗文化,为建水紫陶发展壮大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创新了窑变烧制工艺,在紫陶装饰上独创了绞泥彩填技术,开创了建水紫陶工艺新格局。2008年,其作品《彩填天球梅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杯”金奖。为宣传建水紫陶不遗余力,足迹遍及国内外,从最初的借助普洱茶宣传到与紫砂陶、坭兴陶、荣昌陶三大名陶同台亮相交流,从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到全国工艺品博览会,从上海世博会到出访美国、泰国进行文化交流,从省州媒体到央视《欢乐中国行》《乡约》等栏目,让外界认识了建水紫陶,助推了建水紫陶发展。作为贝山陶庄的法人,向炳成始终恪守精益求精、质量第一、诚信经营的理念,着力打造企业品牌。为保护和传承建水紫陶这一份文化瑰宝,自筹资金新建了紫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该基地2011年已被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二)彭自寿,男,彝族,1986年4月出生,云南合营智慧物流有限公司申通福康片区派件员。他从事快递行业11年以来,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2019年在全国申通“菜鸟包裹侠”中被评为“五星快递员”。他严于律己、任劳任怨。在工作11年多的时间里,没有迟到、早退,也没有跟任何人产生过矛盾。他任劳任怨,宁愿减少自己的休息时间也绝不会耽误派件,从东方露白忙到夜幕降临,甚至是万家灯火,他仍然坚守岗位继续派送,不把每一个派件送完他都不肯休息。他认真负责、乐于助人。每当客户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他都会耐心解答,在派件时遇到片区内的居民遇到困难,他都会力所能及去帮助。如:下雨天看到片区内的居民没有撑伞,他会停下车来邀请对方上车躲雨,还会把居民送到家里等。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每天早上都要到片区分拣点把包裹分拣出来,再扫描袋装出去,有时出现三段码错误也会及时递交到片区负责人手中核实信息再重新分拣,确保客户信息精准,不会错送、漏送。他这样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使他在工作11年的时间里做到了零投诉。
(三)王永华,1976年7月出生于开远市碑格乡,1997年12月入伍,1999年6月入党,2000年12月退伍,2004年6月进入开远南圃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工作,2016年4月荣获“全省优秀农民工”荣誉,2017年4月荣获“红河州劳动模范”荣誉。自参加工作以来,王永华一直从事绿化植保工作,每年,他平均要为城区10万余株行道树,700余公顷的花卉苗木、绿地植被喷施农药,特殊气候影响下,还需要加强预防力度和扩大防治面积,但他从没叫过一声苦,从没喊过一次累,而是以市民的需求为前提,以百姓的要求为己任,勤勤恳恳工作,兢兢业业耕耘。为降低喷洒农药对市民的影响,同时,不增加城市交通压力,有时,植保工作还需在行人、车辆稀少的夜晚进行,这一做法受到领导和市民的高度赞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谁都知道,长年累月接触农药肯定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很多人对植保工作敬而远之,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没有人愿意做的岗位上,王永华却埋头苦干,一干就是18年,他身先士卒,务实创新,克服植保工作上的道道难关,用多年辛勤的付出,守护着开远的一方绿色,为开远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永华凭借着对绿化事业的热爱,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绿化植保骨干,期间,没有一点捷径可走,有的只是他作为一名员和匠人的初心、努力、勤奋和干劲,他的每一个足迹、每一滴汗水,都记录了他对人生、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他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更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时刻激励着我们以他为标杆,积极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智慧和汗水,奋勇开拓,砥砺前行,从而谱写一幅又一幅“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四)尹增华,男,汉族,1973年11月出生,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副高级工程师,现任金平县林业和草原局退耕还林还草股股长,先后荣获云南省林业先进工作者、红河州先进工作者称号、红河州林业先进工作者、红河州201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3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红河州第二届“红河好人”。尹增华于1994年11月参加工作,工作以来,带领同事完成育苗4000余亩,完成450亩油茶采穗圃、1000亩油茶示范林和170亩油茶品种试验林的建设,选育的金平花果山和石桩油茶采穗圃通过省级良种认定。退耕还林实施以来,主持完成全县退耕还林还草实施65.7万亩。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金平县林业和草原局“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他先后发表了《怒江山茶与白花油茶不同嫁接组合苗根系生长特性对比》《金平县油茶优良单株的选择初报》等论文,获奖的《红河州林下草果种植配套技术应用推广》《油茶冬季芽苗砧嫁接育苗综合配套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成果在全县得到推广应用。参与完成生态护林员选聘3151人;发展油茶产业带脱贫项目,覆盖群众4186户17863人。积极主动帮助挂联贫困户5户27人脱贫,开展种植养殖、护林员管护等培训20余期。疫情发生以来,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边境全力投身强边固防物理阻拦设施建设和疫情防控工作。热情参加运送防控物资、加固物理阻拦、焊接阻拦架和疫情防控宣传,体现了基层林草人对初心的坚守。
(五)段明红,男,1975年8月生,党员,现任云南齐星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泸西人,农村户口,曾荣获公司“董事长特别奖”“十年贡献奖”。他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坚持奋战一线年,从弥勒雷打滩电站一个普通农民工起步,到期路白、蚂蝗冲、开远南站项目等历经10余个项目,经历大车驾驶员、材料员、挖机驾驶员、施工员等许多岗位,不计得失、不怕苦不怕累,舍身忘我,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任务艰巨哪里就有他的足迹,20年来始终如一,奋战一线。他勇于担当,用心浇筑民心工程,在期路白移民避险解困项目中,他夜以继日,殚精竭虑,让361户1660名群众提前10个月入住。他心系群众、扶危济困。牵头帮助特困职工王成宏一家建设新居改善住房问题;带头捐款为员工解决燃眉之急;积极带头组织党员捐款购买10万元农产品支援湖北抗疫。他公而忘私,淡泊名利。把责任留给自己,把功劳归功于集体。吃苦在最前,享受在最后,激励和培养公司20多人成长为公司中层骨干,50多人成为业务骨干。他勇于创新,好学求进,积极地推进绿色发展。获得大专函授学历和中级职称,紧随时代步伐,积极做出响应国家各项政策,持续推进建筑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倡导绿色建筑的新发展趋势,引领节能环保的新发展理念。先后组织筹建齐星混凝土公司封闭式生产混凝土;筹建综合材料公司封闭式生产水稳料、沥青拌和料;筹建红河州首家钢结构绿色工业装配化建筑产业基地、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为公司和地方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和谐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六)樊芷吟,女,彝族,1975年3月生,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95年8月工作,主任医师,现任红河州妇幼保健院临床一支部书记、妇女保健部部长、妇产科主任医师。曾任开远市碑格卫生院院长、乐白道卫生院院长、妇幼保健院院长,红河州八届党代表,云南省十一届妇女代表。先后荣获州级劳模、州遵规守德标兵,开远市十大杰出妇女、十大优秀医务工作者,樊芷吟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多项荣誉。樊芷吟爱岗敬业,从医三十载,是一直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忙碌在最后一公里上的“医疗旗手”,用“平凡”铸就了“不平凡”。1995年8月她被分配到开远市中和营卫生院妇产科工作,奉行“大医精诚”的理念,在政治上对党忠诚、遵纪守法,在知识上一直更新,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医德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竭尽全力地履行着一名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无数次和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患者们一起洒下血和泪,为红河州医疗事业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从医几十年来施行各种妇产科大小手术11797例,门诊人次10余万次,抢救孕产妇21人,从未发生过一起投诉和医疗事故。发表国家级论文6篇。
(一)建水瑞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电商部,依托建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产业优势,抢抓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机遇,把电子商务发展作为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有力载体,结合建水农业产业真实的情况,积极探索电商扶贫发展模式,助推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瑞和农业电商部紧紧围绕县委“大抓电商”政策,采取“基地+电商”的发展模式,成立瑞和电商产业园,目前已引进建水佳果、广州展卉、玉溪佳泽等有名的公司入驻瑞和电商产业园,并与京东、天猫、拼多多、云集、抖音、快手等一线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紧密合作关系,作为各大电子商务平台原产地分拣配送中心,通过智慧网络销售模式,实现生产基地与消费者无缝对接。2021年瑞和农业电商部全年线万单,带动建水、石屏、红河累计销售葡萄、柑橘、石榴、火龙果、猕猴桃、菠萝等水果,红薯、土豆、洋葱、佛手瓜等蔬菜2.3万吨,销售额达2.01亿元,带动增收5100元/户。
(二)金平长安矿业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动力车间,组建于2011年5月,现有职工19人,其中工程师3名,助理工程师1名,技术员2名;技师1人,高级工7人,中级工3人。主要负责公司机械、电气设施的维修保养工作,为矿山所有机电设施运行保驾护航。动力车间组建以来共申请获得15个实用新型专利。分别荣获公司“先进班组”荣誉7次;荣获“集团实干之星”1人;荣获集团“先进工作者”1人;荣获公司“特殊贡献奖”3人;动力车间员工宋小坤先后荣获金平县劳动模范、红河州劳动模范、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劳动模范荣誉。动力车间围绕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逐步的提升车间管理及员工技术水平,在设备TPM管理、点检、保养上苦下功夫,确保每年设备运转率均在95%以上,为矿山各项生产经营目标任务达成提供了有力保障。动力车间带领团队钻研业务技能,不断攻坚克难,先后开展设备故障、流程改造等技术攻关,为公司降本增效节省本金1000多万元。动力车间积极开展班组文化建设,以OPL案例为载体,实施一人多岗培训,鼓励员工勤钻技术,成为岗位能手。